OLED為自發(fā)光材料,,不需用到LED背光板,,同時視角廣、畫質均勻,、響應速度快,、較易彩色化、用簡單驅動電路即可達到發(fā)光、工藝簡單,、可制作成撓曲式面板,,符合輕薄短小的原則,應用范圍屬于中小尺寸面板,,加上OLED生產的資金門檻比較低,,不像TFT-LCD需要幾十億人民幣般高昂,僅需數幾億元人民幣即可建構具規(guī)模的生產線,。
初期以便攜小尺寸應用為主,,未來將與LCD競爭
OLED的驅動方式是屬于電流驅動,可分為無源矩陣(passive)與有源矩陣(active)兩種方式,,目前商品化產品僅只有無源矩陣方式,。
無源方式的構造較于簡單,驅動視電流決定灰階,,應用在小尺寸產品上的分辨率及圖像顯示還算不錯,,但若要往大尺寸應用產品發(fā)展,恐怕會提高消耗電量,、壽命降低的問題發(fā)生,。最好是采用有源驅動方式,因為有源的電流整流性較無源方式佳,,不易產生漏電現(xiàn)象,同時使用在低溫多晶硅(Poly-si)TFT技術時,,電流可以產生阻抗較低的小型TFT,,符合大尺寸、大畫面OLED顯示器的需求,。
由于在1990年后,,OLED的驅動技術漸由傳統(tǒng)的無源驅動進展至使用LTPS驅動技術,因此目前臺灣地區(qū)廠商皆朝以LTPS驅動技術來解決OLED驅動上的優(yōu)越方案,。部分廠商認為低溫多晶硅(Low-temp Poly-Si,,LTPS)LTPS技術具備更省電、反應速度快,、以及高解析的優(yōu)勢,,因此是最佳結合OLED的驅動方式,但LTPS卻因成本過高,,目前尚未建立成熟量產的生產機制,,未來若要結合OLED技術到商品化,還需要一段時間去完善,。因此也有部分廠商認為運用目前既有成熟的非晶硅(Amorphous,,A-Si)TFT技術,就可以達到很好的驅動效果,由于一般以LTPS驅動只需1顆IC即可驅動LCD,,2顆IC驅動有源矩陣OLED,,其實在光罩中多增加1顆驅動IC,并不會影響工藝,,使用多少LTPS驅動IC都是一樣,,皆可供應大流量的電流。
由于物理特性的不同,,高分子OLED未來可發(fā)展成各種尺寸產品,,而小分子OLED只能以小尺寸(8英寸以下)的應用產品為主,不管如何,,要達到有源矩陣全彩化的表現(xiàn),,未來一定要結合TFT驅動技術才有可能。過幾年大尺寸OLED產品商品化時,,全球HDTV產業(yè)也應該比較完善,,那時大尺寸OLED顯示器一定會風騷與HDTV市場。OLED目前主要用于手持設備和消費電子產品的小型顯示屏,,但隨著技術的成熟,,未來將進入目前由大型LCD主導的市場,成為全方位顯示技術,。例如精工愛普生公司(Seiko Epson)公司曾在5月份宣布已開發(fā)出40英寸OLED顯示器原型,,并且計劃在2007年推出采用OLED顯示的產品,可能包括40英寸OLED電視,。
OLED產業(yè)鏈上三類廠商活躍,,關鍵在上游
從全球投入OLED的廠商中,按其性質可分為三類,,第一類為產品開發(fā)性的廠商,,這些廠商并沒有擁有在OLED或PLED[高分子]的技術及材料專利,但卻投入了大筆資金購買生產設備或培養(yǎng)研發(fā)人才,,只要材料供應無疑便可立即生產,。如Pioneer、SDI及錸寶都是最佳的例子,。
第二類為上游材料供應廠商,,在OLED及PLED的技術中,最重要的工藝即是發(fā)光材料效率及產品壽命的掌控,,由于他們具備掌握原材料的優(yōu)勢,,因此切入OLED、PLED顯示器發(fā)展門檻就比較低,,如Dupont,、NESS和日本出光興業(yè)等,。
第三類為掌握OLED/PLED材料專利權的廠商,這些廠商以CDT及Kodak Eastmank為首,。CDT之前對PLED專利開放的態(tài)度就非常積極,,如Uniax、Philips,、翰立光電等皆是從CDT技轉的技術,。相較的下,Kodak態(tài)度則較為保守,,但由于其幾項重要材料專利到2005年將過期,,因此從2000年第2季開始,Kodak Eastman開始積極開放其專利權,,目前包括eMagin,、TDK、三洋電機,、錸寶,、Lite Array等廠商技術皆由其專利授權。
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的數據顯示,,2003年全球共銷售了1,730萬個OLED,,其中柯達提供技術許可的廠商占2003年OLED銷售收入的98%以上,包括日本Pioneer,、韓國的Samsung SDI和臺灣地區(qū)的RiTdisplay等,。iSuppli指出,Kodak的早期OLED平板顯示器專利即將到期,,可能導致新供應商蜂擁而至,。
專利壟斷仍是障礙,標準缺乏有利中韓廠商
業(yè)界對OLED市場前景觀點不一,,因為目前還未出臺一套標準化的OLED制造設備,量產機制也尚未成熟,,一般良品率在7成以下,,尤其是在發(fā)光材料上,目前專利仍由Kodak Eastman掌握,,雖然目前韓國和中國已有廠商投入,,但目前前發(fā)展仍有困難,除非廠商能往更高階產品開發(fā)并申請專利,,OLED廠商才能領先一步,。但也有業(yè)界人士表示,正是因為設備及工藝尚未標準化,,中國和韓國廠商才有更多的競爭空間,,不像LCD產業(yè),,日本廠商在技術上居領先地位,而OLED只是個新興的技術,,也許中國和韓國廠商的機會將更大,。
筆者認為,OLED是屬顯示產品,,如果LCD廠商參與生產OLED,,在銷售方面優(yōu)越于其它背景的OLED廠商;而且LCD廠商多半在資金上為資金雄厚,,應變靈活性也將較強,,再加上未來趨勢是大尺寸有源驅動OLED。由此可見,,未來OLED產品掌握在亞洲地區(qū),,尤其在臺灣地區(qū)和韓國。 |